2025年5月8日,在全球医美行业加速向“医疗本质”回归的背景下,中国上海本土企业摩漾生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注射用羟基磷酸钙微球面部填充剂“优法兰魔法CC针”正式亮相市场。
这款产品不仅是国内首个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三类医疗器械认证的再生材料,还同步获得欧盟、墨西哥等地的市场准入资质,成为中国医美技术从“跟跑”转向“领跑”的标志性事件。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任大伟、上海市闵行区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伟、上海市闵行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吴昌飞等政府机构领导,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创始主任崔海燕、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学教授罗盛康等海内外整形科专家参与发布会并发表演讲。
政策红利与监管趋严:行业加速洗牌
近年来,中国医美行业在政策引导下经历深度变革。2023年,国家药监局发布《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修订草案,要求产品必须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长期安全性验证。同年,《“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高端医美材料的国产化替代,鼓励企业突破生物相容性材料、可控降解技术等“卡脖子”难题。
“政策导向非常明确——既要推动创新,又要守住安全底线。”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任大伟在发布会现场表示。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但合规产品占比不足30%。监管趋严与市场需求扩容的双重压力,倒逼企业从“营销驱动”转向“技术驱动”。优法兰的上市,正是这一转型期的代表性成果。
技术突围:破解降解不可控难题
传统医美填充材料长期面临两大痛点:降解周期不可控导致的反复注射,以及化学交联剂残留引发的潜在风险。优法兰魔法CC针的核心技术在于其独家专利的“树莓状通孔结构”微球(ACD-MT™)与物理交联凝胶(PCD-ETT™)。通过调控微球粒径与孔径,产品可实现12-15个月的精准降解周期,并在降解过程中持续刺激胶原再生,形成“先物理支撑,后生物再生”的双重抗衰机制。
“传统羟基磷灰石(CaHA)材料的降解速度过快,往往需要每6-8个月补打一次。优法兰通过结构创新,将效果维持时间延长近一倍,同时避免了化学交联剂的使用,安全性显著提升。”摩漾生物董事长林光明在技术解读环节强调。临床试验数据显示,该产品生物相容性达到国际标准(ISO 10993)的1.5倍以上,单次注射即可实现自然的面部骨相重塑。
国际专家共议:中国方案的全球价值
发布会现场,来自德国、沙特、埃及等国的医美专家与中国同行展开深度对话。德国拉廷根医美中心执行董事Dr. Stefan Lipp指出:“欧洲市场对降解可控材料的需求年均增长25%,但现有产品多依赖化学交联技术。优法兰的物理交联方案为行业提供了更安全的选择。”
中东市场代表则关注产品与区域审美的适配性。“中东消费者偏爱立体轮廓,但传统填充剂容易在高温环境下加速降解。优法兰的长效特性与精准塑形能力,可能成为开拓该市场的关键。”埃及医美协会专家Dr. Youssef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摩漾生物同步启动了跨国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计划在3年内收集亚洲、欧洲及拉美市场的临床数据,以进一步验证产品的普适性。“中国技术出海必须基于严谨的医学证据。”摩漾生物董事长林光明坦言。
从跟跑到领跑:中式美学的全球化叙事
在技术突破之外,优法兰的全球化战略暗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顶层设计。摩漾生物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的“东方美学艺术空间数据库”项目,试图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三庭五眼”“骨相美”等理念量化,并融入产品设计逻辑。
“西方医美长期主导‘饱满幼态’审美,而东方消费者更追求自然与协调。我们希望通过数据赋能,让全球医生理解中式美学的底层逻辑。”林光明透露,该数据库已收录超过10万例亚洲人脸型数据,未来将开放给海外合作机构。
行业重塑:再生材料或成下一个爆发点
据全球咨询机构Frost & Sullivan预测,到2028年,再生医美材料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然而,当前全球市场仍由欧美企业主导,韩国品牌则占据中端市场。“优法兰的国际化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在输出中国标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崔海燕教授指出,“如果跨国真实世界研究能证明其长效性与安全性,将推动全球监管体系对中国技术的认可。
优法兰魔法CC针的全球上市,折射出中国医美行业的双重进阶:一方面,政策与市场的合力催生了技术硬实力的突破;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与标准化建设正在为国产品牌参与国际竞争开辟新路径。当“中国智造”携手“中式美学”,一场由技术、政策与文化交织的产业变革已悄然启幕。(摩漾生物供图)(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