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便利贸易投资、跨境数据便利等方面做了较大努力,政策效果正逐步显现。例如2024年9月的《关于优化投资促进机制加强招商和服务一体化推进的实施方案》,要求对吸引外资,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形成合力,更加注重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优化,加快建立招商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招商工作能级和企业服务水平。
上海努力创造更透明公平的营商环境,但行前路,守正以待,将招商引资服务做到全球领先。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实现跨部门政策协调机制
一是提前运用世界银行B-READY全球商业和投资环境评估体系中1200个指标和2000个数据点进行更全面、更细致的预评估,寻找差距,在营商环境行动方案8.0基础上,推出系统的可落地的国际化举措,提升营商环境。例如建立各类政务网站海外版,为非居民公司提供双语界面和双语业务办理路径等。
二是大力改进《2025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和《2024—2025年度在华德国企业:商业信心调查报告》等外资调查报告共同指出的问题:市场准入、行政执法、公共采购、政府财政支持、许可和知识产权保护。
三是塑造高效和闭环的公共服务系统,提升公共服务效率。联合长三角其他城市设立多维度服务的跨区域政策“一码通办”或“政策直通车”,实现企业需求48小时响应承诺或72小时跨部门政策协调机制。建立一票到底的“公共事务服务官”制度,并实施“稳外资”政策评估和问责机制。
第二,提高投资措施透明度便利度
一是在限定时间内从投资信息公布、单一窗口平台建设、投诉评论机制三个方面,全面和仔细地提高投资措施透明度。二是通过提高投资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简化投资行政程序、国际合作、能力建设等,提高现有投资便利化水平,助力“投资上海”品牌建设,可借鉴闵行区的投资促进中心提出的“管招商、管项目、管企业、管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三是制订产业迁回鼓励政策,为在美中资企业的迁回提供土地、融资等优惠政策,防止产业链风险敞口受到冲击后,核心产业链的受损。
第三,构建开放式技术平台和普惠化数字基础设施服务外资
一是联合高校和研发机构共建“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并构建区域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先免费试用、后共享产权”模式,吸引外资企业参与转化。二是强化和普惠化数字基建设施,超前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智算中心,提供为外资企业普惠算力租赁服务,重点支持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算力密集型领域,构建“城市数字孪生”平台,加大智慧城市应用的供给,提升数字化便捷度。
第四,完善技术创新网络促进投资
一是完善上海国内国际技术转移网络,提升技术转移体系效能,上海既可以通过国内技术转移实现大规模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也可以通过国际技术转移提升复杂技术的可持续供给和升级能力。二是建立根植于上海的全球化创新网络,方便外资企业利用全球优质的资源,促进本国产业和技术升级,综合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和市场,进行知识和技术的获取、转移、整合与创造。三是为弥补“补链强链”所需的前沿技术、关键数据等要素缺口,加强国际经贸合作治理的顶层设计,集中优势资源支持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乃至创新链的竞争中,加快形成后发优势,以后发优势吸引外资。(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投资上海》杂志。作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系系主任刘凌教授。本文的科研内容得到基金支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2024VQH040,“上海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金融引领性开放研究”)